[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 学习 # · 2020-08-06
目录
[TOC]
[一]、认识的本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应
1、认识主体(能动性):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
2、认识客体(客观性对象性):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3、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最基本)、认识关系(反应和被反应)、相互作用。
4、认识的本质是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
[3]、认识的本质
1、唯物论的反映论:存在决定思维。
2、唯心论的认识论:思维决定存在。
3、可知论:承认思维存在的同一性。
4、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存在的同一性。
5、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认识(反应)对象 + 实践(创造)对象。
6、旧唯物论(形而上学)的机械的反映论:消极的认识对象。
[二]、认识的辩证运动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直接性、形象性):初级阶段,三种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2、理性认识:高级阶段,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3、感性和理性的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两者相互渗透。
[2]、认识的两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
- A、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 B、条件: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必须符合实际、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2、第二次飞跃: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
- B、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 C、只有经过这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3]、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1、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2、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三]、真理与价值
[1]、真理与谬误
1、真理:正确地反应客体的认识。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谬误:歪曲地反应客体的认识。
[2]、真理的属性
1、客观性(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2、绝对性(绝对真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
3、相对性(相对真理):真理有待于扩展、有待于深化。
4、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唯心主义哲学在真理标准上的两种错误观点:提出用伟人、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
2、实用主义哲学提出的“有用即真理”。
3、实践标准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4]、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真理可以指导实践产生价值,正确的价值观在真理的指导下形成。
2、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
- A、指导实践的功能:真理价值的突出表现。
- B、再认识的功能。
- C、教育和激励的功能:真理在手,所向披靡。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2、“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3、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一木林多 - https://www.l5v.cn/archives/6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