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公共政策之政策的方案规划与抉择
# 学习 # · 2021-02-16
一、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
1、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政策问题认定后,首当其冲的就是确定政策目标。
2、政策目标的特征:问题的针对性、未来的预测性、目的的多元性。
3、政策目标的类型划分:
(1)着眼的时间范围:长远政策目标、近期政策目标、其他的政策目标。
(2)主体类型:公益性政策目标、特殊性政策目标。
(3)实质性程度:实质性政策目标、象征性政策目标。
4、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元目标):①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最终状态公平)。②效率。③自由。④安全。
5、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
(1)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
(2)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
6、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与原则:①实事求是。②面向未来。③系统协调。④明确具体。⑤伦理考量。
二、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
1、政策规划:建立政策议程后,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公共权力机关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2、政策规划的主体:
(1)政策规划的政府主导化。
(2)政策规划的主体多元化:听证制度。
3、政策设计:有系统地探讨政策问题、并组合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要素,产生政策方案,并不强调政策阶段划分。
4、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结果、目标人群、执行机构、法规。
5、政策方案的设计原则:
(1)紧扣政策目标。
(2)规划多重方案。
(3)方案彼此独立。
(4)方案要有创新。
(5)方案切实可行。
6、韦莫和维宁的政策分析框架分为两个阶段:①政策分析。②解决方案分析。
7、政策学习:是集体学习的一种形式,因为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都是由组织来进行的。
(1)工具学习:学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
(2)概念学习或问题学习:学习看待问题的角度。
(3)社会学习:价值观、思想等深层的学习。
8、政策移植:是一个政策借用采纳其他国家的公共政策、行政体制、制度及思想等来解决本国所面临的政策问题。
(1)按政策借鉴的成都不同:复制、效法、混合、启发。
(2)从政策制定者的意愿角度:自愿的政策移植、被迫的政策移植。
三、公共政策的抉择与合法化
1、公共政策的抉择: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做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这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阶段。
2、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国家元首、行政首长、民意代表、法官、执政党首脑、军事首长等。
3、公共政策的抉择原则:
(1)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
(2)考量各方利益的平衡。
(3)发挥个人决断的作用。
(4)遵照有关程序的规定。
4、政策论证:
(1)含义:通过对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已经提出或有可能提出的不同意见进行有理有据的抗辩,旨在推动决策者采纳自己方案而拒绝其他方案的做法。
(2)政策论证是政策抉择前期的第一个阶段。
(3)政策论证的模式(邓恩):权威模式(特殊身份和成就)。
(4)政策论证的特殊形式:
①政策探究:指围绕某一政策议题或对政策方案某些论证进行辩护的做法。
②政策对话:是政策论证的特殊形式之一,与决策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选择和制定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分为共识性政策对话和冲突性政策对话。
5、政策审议:
(1)含义:对各个方案进行最后的比较并选择综合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形成新的方案,以完成可供最终采纳和批准的政策文本的过程。
(2)基本方法:评估(预测性评估和可行性评估)和择优。
6、政策采纳:
(1)含义:决策者正式同意采用某一政策方案来解决列在政策议程中的特定问题。
(2)政策采纳是政策抉择的最好一环。
7、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
(1)政策内容合法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宪法和法律相抵,必须合乎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
(2)决策程序的合法化:政策抉择过程应合乎法定的程序要求。
(3)政策发法制化: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也称为政策立法,是一种立法过程。
8、常规决策:
(1)目标取向:常见的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
(2)约束条件:时间充足、反复抉择。
(3)决策程序:例行程序。
(4)决策效果:可控可调可预期。
9、危机决策:
(1)目标取向:迅速控制危机事件的蔓延,保护民众的生命和财产等安全。
(2)约束条件:时间紧迫、即时决策。
(3)决策程序:决策权力高度集中、决策者当机立断、专家介入。
(4)决策效果:结果往往很难预料、风险极大。
10、危机决策的构成要素:
(1)决策问题的发生、发展具有突然性、急剧性,需要决策者当机立断。
(2)可供决策者利用的时间和信息等资源非常有限。
(3)事态的发展危及决策单位、决策者的根本利益,并且决策的后果很难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一木林多 - https://www.l5v.cn/archives/22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