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公共政策之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 学习 # · 2021-02-06
政策系统
1、政策系统:是指由政策主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将他们与政策客体、政策环境联系起来的政策支持系统、政策反馈系统等组成的有机整体。
2、政策系统的三大子系统:主体系统、支持系统、反馈系统。
3、政策系统的核心:公共权利。
公共政策的主体与主体系统
1、公共政策的主体:
(1)直接主体(法定生产者):代议机关(立法)、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执政党。
(2)间接主体:人、团体等。
2、公共政策的主体系统:政策制定系统+政策执行系统+间接主体系统。
(1)政策制定系统:居于整个系统的核心地位。
①认定政策问题。
②确认政策目标。
③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
④主持审议备选方案并最终进行政策抉择。
⑤完成政策合法化程序并正式发布政策。
(2)政策执行系统:
①为政策方案的实施做好准备。
②有效实施政策方案。
③分析和总结执行情况。
(3)间接主体系统:
①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
②提出公共问题。
③影响公共政策制定。
④影响并改变政策环境。
⑤填补政策直接主体所无法达到的空间。
政策网络
1、政策网络:是指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府和其他行为者围绕共同的、实际上是不断协商的信念和利益而结成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联系。
2、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
(1)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
(2)交换资源的需要。
(3)结盟的需要。
(4)追逐权力的需要。
(5)协调的需要。
公共政策的客体
1、公共政策的个体:是指政策发挥作用是所指向的对象。
(1)从事的角度来看,公共政策客体就是政策问题。
(2)从人的角度看,公共政策客体是目标人群,即受制约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
政策支持系统
1、信息传播系统: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
2、政策咨询系统:“思想库”、“智囊”、“外脑”,通常由政策研究机构、政府与这些机构的关系、咨询活动构成。
3、政策监控系统:由直接决策者和执行者以外从事政策监督和控制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构成。
4、政策评估系统:有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目的、评估标准、评估方法五大对象。
政策环境与政策
1、一般环境:客观事实环境,即系统的生态环境,如政治法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地理自然环境、国际环境。
2、具体环境:政策系统运行的具体环境(主体认知环境),即系统的工作环境。
政策系统的运行
1、政策系统的运行步骤:利益输入、利益综合、政策制定、政策发布、政策执行、政策反馈。
2、政策系统的运行以政策问题的形成为起点,公共政策的利益分配功能最终通过政策执行来实现。
政府能力、治理能力与公共政策
1、政府能力:是政府在其职责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力正确地制定并实施公共政策的能力。在现代治理的视角下,政府能力就是“治理能力”。
2、治理理论的意义:
(1)治理理论重新厘定了政府角色,强调政府调控能力。
(2)治理理论强调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多元化。
(3)治理理论强调公共政策权力运行的双向性。
(4)治理理论强调政府的政治责任。
公共决策体制
1、公共决策权的配置:
(1)根据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的多少:首长制、委员会制。
(2)根据决策权限的集中与分散成都:集权制、分权制。
2、公共决策的原则:
(1)全体一致原则:又称一票否决制,决策结果达到帕累托最优。
(2)多数规则:简单多数规则、绝对多数规则(过半数、比例多数)。
(3)在我国,民主集中制是公共政策的基本规则。
3、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总统制(美国)、议会制(英国)、半总统半议会制(双首长制,法国)、超级总统制(俄罗斯)、委员会制(瑞士)、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军人独裁制。
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主要特点:
(1)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2)民主集中制是人大制度的组织原则。
(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通过其人大的领导来实现。
公民社会、社会团体与公共政策
1、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于公共政策的基本作用:
(1)政策信息沟通。
(2)影响并制约公共决策,通过利益表达、利益聚合、政策传递、政策监督对公共政策发生影响。
(3)稳定公共政策秩序。
(4)角色代替。
大众传播与公共政策
1、大众传播与公共政策:被马克思视为“第四种权力”。
2、大众传播与政策制定:
(1)提出公共问题并推动问题认定。
(2)有效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
(3)影响公共政策的抉择。
3、大众传播与政策执行和监控:
(1)为政策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
(2)监督和控制政策执行过程。
4、大众传播与政策评估和调整:
(1)及时收集和反馈公共对政策的意见。
(2)推动公共政策的及时调整。
(3)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政策评估。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一木林多 - https://www.l5v.cn/archives/213/
评论